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及露天矿、选煤等工作场所用的具有三个承载托辊和单个回程托辊或V形回程托辊的槽形带式输送机托辊组布置的主要尺寸。
本标准适用于槽形带式输送机的中间段托辊组,不适用于过渡段托辊组。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侧托辊槽型角 angle of inclinationλ of side idlers
λ
侧托辊的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2.2
前倾角 angle of tilt γ of side idlers
γ
侧托辊轴线与中间托辊轴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线间的夹角。
2.3
托辊空隙 idlers clearance
托辊外圆和托辊横梁或任何其他结构件顶部之间距离最小的间隙。
3 输送机托辊分类
3.1 承载托辊:在输送线路中用来支承承载输送带的托辊组。
3.2 回程托辊:用来支承回程输送带。它有两种型式,即:
a) 单个回程托辊;
b) V形回程托辊:由两个等长的托辊组成,两托辊的轴线与水平面对称地斜成V形,倾斜角为10o。V型回程托辊适用于带宽不小于650mm的带式输送机。
4 托辊组布置的主要尺寸
4.1 三承载托辊的布置
4.1.1 三承载托辊的布置见图1。
a)
b)
图1 三承载托辊组的布置
4.1.2 侧托辊槽形角λ
正常安装的槽形角λ值见表1。
表1 槽形角λ值 单位为度
适用于所有标准带宽 | 25 | 30 | 35 | 45 |
4.1.3 前倾角γ
托辊不宜有前倾角,如确因防跑偏需要有前倾角γ,应按槽形角λ和带速之间的变化选择尽可能小的值,在任何情况下(因调偏需要的倾角除外)不应超过20。
4.1.4 相邻托辊的间隙δ
应选择适宜的托辊布置方式,使两个相邻托辊的间隙δ在垂直于输送机纵向轴线平面上的投影不大于10mm。
4.1.5 托辊空隙
托辊空隙的最小值见表2。
表2 托辊最小空隙 单位为毫米
托辊直径d1 | 76 | 89 | 108 | 133 | 159 | 194 | 219 | 245 |
最小空隙a | 30 | 38 | 50 | 60 |
4.1.6 承载托辊的长度
各种带宽、托辊直径下承载托辊的长度见表3。
4.1 回程托辊的布置
4.2.1单个回程托辊呈水平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单个回程托辊
表3 承载托辊的长度 单位为毫米
带宽B | 托辊直径d1 | 承载托辊长度l1 | 带宽B | 托辊直径d1 | 承载托辊长度l1 |
500 | 76 | 200 | 1600 | 133 | 600 |
89 | 159 | ||||
108 | 194 | ||||
650 | 76 | 250 | 1800 | 133 | 670 |
89 | 159 | ||||
108 | 194 | ||||
133 | 219 | ||||
800 | 89 | 315 | 2000 | 159 | 750 |
108 | 194 | ||||
133 | 219 | ||||
1000 | 89 | 380 | 245 | ||
108 | 2200 | 159 | 800 | ||
133 | 194 | ||||
159 | 219 | ||||
1200 | 108 | 465 | 245 | ||
133 | 2400 | 159 | 900 | ||
159 | 194 | ||||
1400 | 108 | 530 | 219 | ||
133 | 245 | ||||
159 | - | - | - | ||
194 | - | - | - |
4.2.2 V形回程托辊两托辊轴线与水平面成倾角100对称布置,并应使两托辊间隙δ在两托辊轴端不发生干涉的前提下尽可能小(见图3)。
图3 V形回程托辊组
4.2.3 表4给出了两种布置的回程托辊的长度。
表4 回程托辊的长度 单位为毫米
带宽B | 回程托辊 | 带宽B | 回程托辊 | ||
单个托辊l1 | V型托辊l2 | 单个托辊l1 | V型托辊l23.33 | ||
500 | 600 | - | 1600 | 1800 | 900 |
650 | 750 | 380 | 1800 | 2000 | 1000 |
800 | 950 | 465 | 2000 | 2200 | 1100 |
1000 | 1150 | 600 | 2200 | 2500 | 1250 |
1200 | 1400 | 700 | 2400 | 2800 | 1400 |
1400 | 1600 | 800 |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章条编号和ISO1537-1975(E)章条编号对照
表A.1给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和ISO1537-1975(E)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表A.1 本标准章条编号和ISO1537-1975(E)章条编号对照
本标准章条编号 | 对应的国际标准章条编号 |
1 | 1 |
- | 2 |
2.1 | 4.3.1.1 |
2.2 | 4.3.2.1 |
2.3 | 4.4.1 |
3 | 3 |
- | 4.1 |
图1a | 图2 |
图1b | - |
4.1.1 | 4.3.1.2 |
4.1.2 | 4.3.2.2 |
4.1.3 | 4.3.3 |
4.1.4 | 4.4.2 |
4.1.5 | 4.2.2.1 |
4.2 | 4.2.2.2 |
- | 表1 |
- | 4.2.3 |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和ISO1537-1975(E)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表B.1给出了本标准和ISO1537-1975(E)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表B.1 本标准和ISO1537-1975(E)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本标准的章条编号 | 技术性差异 | 原因 |
2 | 将ISO1537-1975(E)中的4.3.1.1、4.3.2.1、4.4.1移至本标准的第2章。 | 以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的编写规定。 |
2 | 将ISO1537-1975(E)中4.3.2的前倾角符号φ改为本标准中3.2的γ。 | 以适合我国的习惯用法。 |
4.1 | 增加图1b的布置形式。 | 以符合带式输送机技术发展的现状。 |
4.1.2 | 将ISO1537-1975(E)中的4.3.2.2移至本标准的4.1.2,并修改了数值。 | 对该条内容作适当修改以符合我国煤矿带式输送机使用的实际情况。 |
煤炭行业标准 煤矿用带式输送机托辊组布置的主要尺寸 MT/T 653-2011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