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尘爆炸预防措施 1.矿井粉尘浓度的规定 《煤矿安全规程》在矿井粉尘浓度方面做出如下规定: A、煤矿企业必须加强职业危害的防治与管理,做好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毒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B、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总粉尘、呼吸性粉尘)浓度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C、煤矿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对生产性粉尘进行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a、总粉尘。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2次,地面及露天煤矿每月测定1次;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1次。 b、呼吸陛粉尘。工班个体呼吸性粉尘监测,采、掘(剥)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业场所每6个月测定1次。每个采样工种分2个班次连续采样,1个班次内至少采集2个有效样品,先后采集的有效样品不得少于4个。定点呼吸性粉尘监测每月测定1次。 c、粉尘中游离siO:含量,每6个月测定1次,在变更工作面时也必须测定1次;各接尘作业场所每次i贝4定的有效样品数不得少于3个。 2.预防煤尘爆炸的主要措施 A、降尘的措施。 a、减少煤尘产生量的措施:煤体注水,开采前或开采过程中向煤层打钻,将压力水注入煤层裂隙和孔隙之中湿润煤体,使其强度和脆性减弱,塑性增加,开采时就能减少煤尘的生成量;采空区灌水,对于中厚、厚煤层开采时还可以采取在分层采空区灌水,依靠水的自重合毛细作用,缓慢渗入下部待采煤层,使煤体湿润,也可减少产尘量; 水炮泥;用盛水的塑料袋代替部分炮泥充填炮眼内,爆破时被水氧化结成雾滴,可使尘粒湿润、凝结而起到降尘作用;湿式打眼,将压力水送人孑L底,以湿润、冲洗和排出煤尘,使煤尘成煤浆流出,抑制煤尘的生成和飞扬;合理打眼、装药,避免将煤体崩得过碎而产生较多的煤尘;改进截齿结构,合理选择截割参数,以减少产尘量。 b、降低浮游煤尘浓度措施。爆破前后洒水,爆破前洒水,湿润巷道周帮的积尘;爆破后洒水,湿润煤体,再装载运出,可大大降低运输过程中煤尘飞扬;转载点喷雾洒水。抑制各转载点煤尘再次飞扬;通风除尘,合理选择风速可降低煤尘飞扬量;采掘机械喷雾洒水,采掘机械采用内喷雾和外喷雾装置,实行湿式截割和雾幕覆盖截割,可减少产生的煤尘量;冲洗煤尘,对容易沉积煤尘的地点,由里向外逐步冲洗巷道两帮、顶部、底部、管路、设备上的积尘,使煤尘充分湿润、无法飞扬,并将冲洗下来的煤尘集中排出;撒布岩粉法。定期向巷道周边撒布惰性岩粉,用它覆盖沉积在巷道周边上的沉积煤尘。岩粉层在巷道风速很低时,它的黏滞性起到了阻碍沉积煤尘重新飞扬的作用,惰性岩粉还能达到阻止煤尘着火的目的。 c、防止引燃煤尘措施:实施综合防尘措施,降低浮游煤尘的浓度,控制其引燃的物质;加强管理,消除引燃煤尘的火源,如摩擦撞击火花、电火花、摩擦热、煤自燃而形成的高温点、爆破作业出现的爆燃以及瓦斯爆炸所产生的高温产物等。 d、预防煤尘爆炸传播的技术措施 预防煤尘爆炸传播的技术措施也简称为隔爆措施。它是指把已经发生的爆炸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扑灭,以防止爆炸向外传播的技术措施。 被动式隔爆措施:被动式隔爆技术利用煤尘爆炸冲击波的能量使隔爆措施动作,在巷道内形成扑灭火焰的消焰抑制剂尘云,后续到达的火焰进入抑制剂尘云时被扑灭,阻止爆炸继续向前传播。为了限制煤尘爆炸,在可能发生煤尘爆炸地点的通道上,预先设置隔爆棚,如岩粉棚、水槽棚和水袋棚等。 根据隔爆棚在井巷系统中限制煤尘爆炸的作用和保护范围的不同,隔爆棚又分为主要隔爆棚(重型棚)和辅助隔爆棚(轻型棚)。 主要隔爆棚一般设置在矿井两翼与井筒相通的主要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相邻煤层之间的运输和回风石门、相邻采区之间的集中运输巷和回风巷、采区内的煤及半煤岩掘进巷道、采用独立通风并有煤尘爆炸危险的其他巷道。 辅助隔爆棚通常设置在采区工作面进风巷道和回风巷道、采区内的煤层掘进巷道、采用独立通风并有危险的其他巷道。 自动隔爆技术:被动式隔爆技术措施只能在距爆炸源60~200m(岩粉棚300m)范围内发挥抑制爆炸的作用,而在爆炸发生的初期该技术是无效的。另外,在低矮、狭窄和拐弯多的巷道中使用也极其不利,不能发挥抑爆效果。 自动隔爆装置由传感器、控制器和喷洒装置组成。传感器利用煤尘爆炸的动力效应或光电效应产生电信号,通过控制器向喷洒抑制剂的执行机构发出动作指令,喷洒装置接受到动作指令后将抑制剂(岩粉、干粉或水)扩散于巷道空间形成粉尘云或水雾带,从而可靠地扑灭爆炸火焰,阻止煤尘爆炸蔓延。 3.发生煤尘爆炸事故后的应急措施 井下发生煤尘爆炸事故时,一般都会有强大的爆炸声和连续的空气震动,产生很强的高温气浪,并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煤尘爆炸往往伴随瓦斯爆炸,瓦斯爆炸往往会引发煤尘爆炸。发生煤尘爆炸后的应急措施与注意事项可参见本章瓦斯爆炸应急原则及安全注意事项的有关内容。